产品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于15日凌晨启动
发布时间:2024/08/08 来源:产品中心

  新华社武汉9月15日电(记者 沈翀、魏梦佳)利用秋汛涨水过程,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2009年试验性蓄水15日零点真正开始启动,今年计划蓄至175米最终水位。此后,工程防洪、发电、补水、航运等综合效应将全面发挥。

  记者在三峡工程梯调中心值班室看到,水库的坝前水位正在缓慢升高,至上午10时坝前水位已由145.8米上升到146.3米。工程26台发电机组运行正常,大坝泄洪闸和所有孔洞已经全部关闭。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介绍,本次蓄水将遵循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进行。在蓄水过程中,将兼顾上、下游需求,正确地处理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之间的关系。

  按照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批复的试验性蓄水方案,蓄水期间,每天水位涨幅不超过3米。9月底三峡水库水位不高于158米,10月末在对下游进行生态补水的同时计划蓄水至175米。若来水不够,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

  据了解,去年,三峡工程曾进行试验性蓄水,水位由145米蓄至172.8米。试验性蓄水表明,枢纽建筑物和机电设施经受了高水头考验,库区水质无明显变化。

   这是三峡大坝雄姿(9月14日摄)。9月15日凌晨,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按照本次试验性蓄水方案,9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三峡水库水位未蓄至175米,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蓄水期间,每天水位涨幅不超过3米。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江时强、吴植、皮曙初)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中国三峡总公司的精心组织和数万名建设者17年的不懈努力,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主体工程今年将全部建成。

  三峡工程堪称世界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拥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等巨大综合效益,关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面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通过管理、技术创新,坚持质量第一,力争将其建成国际一流的精品工程。

  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是防洪。工程建成后,可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300多万亩农田、1500多万群众得到进一步保护。目前,三峡水库防洪库容已达221亿立方米,并开始发挥拦洪调峰作用,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近百年一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初步形成。即便遇到“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三峡工程也能配合下游荆江分蓄洪工程,避免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洪水灾害。

  三峡工程将来势汹汹的洪水拦蓄起来,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我国已形成完整系统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建成连接华中、华东、川渝和广东的三峡电网,有力推进了全国电网的联网进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说,三峡电站自2003年首台机组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约3400亿千瓦时,预计今年底可达3700亿千瓦时。由于其巨大的节能减排作用,三峡工程被世界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列入世界十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工程。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长江中上游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此外,三峡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利用蓄积的水量为下游补水,可提高中下游通航能力,保障沿江工农业用水。

  三峡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面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涉及水文、气象、地质、水工、泥沙、航运、生态环境、金属结构与机电设施、电力系统和综合国民经济评价等专业领域,决定了三峡工程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至2008年底,三峡工程形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专利700多项,建立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100多项,同时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70万千瓦巨型机组国产化战略的成功,使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用7年时间实现了30年的跨越,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导截流及围堰技术、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船闸高边坡的开挖和支护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均取得重大突破。三峡工程两次成功截断长江,截流的综合难度在世界截流史上罕见,标志着我国河道截流技术已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结和吸收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成功经验和先进的技术,集成创新,走出了大型水利工程质量管控的新路子,使三峡工程质量处在良好的受控状态。

  据介绍,三峡枢纽工程埋设的近万个各类监测仪器显示,大坝及船闸的变形量、渗流量等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好于设计预期,枢纽各建筑物运行正常。

  由国务院三峡建委派出的专家组每年两次对三峡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专家组总体评价:三峡工程质量得到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工程质量总体优良;尤其在第三阶段施工中,右岸大坝未出现一条裂缝,属世界奇迹。

  目前,三峡工程已具备175米蓄水条件并实现了试验性蓄水目标。2008年汛后试验性蓄水完成并积累了初步经验,蓄水过程总体安全平稳,枢纽建筑物和机电设施经受了高水头的考验,水库库岸稳定好于预期,泥沙淤积对重庆港的影响较小,库区水质无明显类别变化,库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三峡工程未受到任何影响,也未发现因地震引发的崩岸、滑坡等次生灾害。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魏梦佳、沈翀)三峡工程15日凌晨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175米试验性蓄水标志着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达到设计的基本要求,其巨大综合效益将得到充分发挥。

  蓄水至175米,意味着三峡工程调蓄能力增加,长江中下游防洪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三峡将成为一座长达200多公里,平均宽1.1公里,库容393亿立方米的峡谷型水库,可拦洪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长江最险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出现千年一遇的洪水,辅助采取分洪措施,也可避免下游江汉平原发生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

  蓄水至175米,意味着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及调峰能力都大为提高,可向电力系统提供更稳定电能。只有在175米水位下,安装的26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才能在高水头下达到其设计能力。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847亿千瓦时,比水位在156米时增加1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大亚湾核电站,三峡电能将在更大范围内惠及全国。

  蓄水至175米,意味着上游航道加深扩宽,长江航运条件进一步改善。回水将上达重庆,平均水深约70米,平均宽度约1100米。长江上游川江船舶每马力拖载量将增加7吨至10吨,是原来的10倍,与中下游达成一致;货船单向年通过能力增加至5000万吨,是原来的5倍。

  届时,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可直达万吨级船队,航运成本将降低四分之一。同时,三峡水库调蓄能力增强,下泄能力增强,下游航运条件也得到一定的改善。长江航道将成为名副其实的 “黄金水道”,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发挥更重要的物流通道作用。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熊金超、吴植)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将通过适当加大下泄流量,提高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水位,以确保这一地区冬季航运和补水的需要。

  负责此次试验性蓄水的中国三峡总公司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1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正常采访时说,今年提前至9月15日启动试验性蓄水,目的之一是利用秋汛在9月尽量抬高水库水位,以便在10月上游来水较少时,增加三峡水库下泄流量。

  为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秋冬季节的水位,今年蓄水期间,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将比去年同期平均约6000立方米/秒的流量大大增加。

  袁杰介绍说,今年9月,三峡水库正常的情况下下泄流量按8000至10000立方米/秒控制。10月上旬下泄流量按8000立方米/秒控制,10月中旬下泄流量按7000立方米/秒控制,10月下旬下泄流量按6500立方米/秒控制。11月,水库最小下泄流量按保证葛洲坝下游庙嘴水位不低于39米和三峡电站保证出力对应的流量控制。

  新华社重庆9月15日电(记者 张桂林)三峡工程15日凌晨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为确保库区水上航行安全,长江重庆海事局部署26个巡航救助队、200余名执法人员全力加强干流巡航,并发布航行警告,要求库区各港口、船舶在蓄水期间重视水情变化,注意接收安全信息,严格执行航行规定。

  重庆海事局负责的人介绍,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后,9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将蓄至158米,10月末将蓄水至175米,为保障在此期间辖区水域安全畅通,海事部门加派了巡航救助力量,强化了干流水域安全监管,涪陵海事处出动执法人员对辖区的采砂船、囤船的值班情况、系泊设施等开展了专项检查,云阳海事处重点抓好客渡船管理,对在本港开航的长途客船一律实施登船检查,严格实施客渡船、短途客船夜间禁航检查。

  海事部门还发布了蓄水期间的航行警告,要求库区各港口、航运企业重视水情变化,做好港口及水上有关设施、设备的搬迁。鉴于蓄水期间,库区航道浮标将有较大调整,船舶航行时应与浮标保持充足的安全距离,发现浮标异常,要及时向海事、航道部门报告。

  重庆海事局还要求,在库尾回水变动区,各船舶应做好防触礁、防搁浅工作,正确选择航路,避免多种航线交叉并存,严防碰撞事故发生;各船舶应及时掌握三峡水库跨河建筑通航净空高度,严格执行“航行长江干线三峡库区的船舶,其水线以上实际船舶最大高度与跨河建筑物所在地当时水位(吴淞高程)之和不允许超出192米”的规定,超高船舶要及时采取比较有效措施降低水面高度,防止碰撞跨河建筑。

  新华社重庆9月15日电(记者 张桂林)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15日凌晨启动,库区各地连日来加紧实施安全监测、防范,移民、国土、环保、海事等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做好地灾监测、水域清漂、航运安全维护等工作,积极应对蓄水挑战。

  重庆市移民局负责的人介绍,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三峡库区将重点做好万州、开县两地,渝北洛碛镇、涪陵白涛乌江大桥旧桥,以及开县厚坝、巴南中坝、奉节卧龙岗等区域的监测工作。

  为满足试验性蓄水需要,此前库区各地已经全面完成了水位线下人员搬迁、建筑拆除、清理工作,部分地区零星的扫尾清理也即将结束。移民部门还将派出督导组进驻库区做全面排查,做好清理工作和应急处理。

  库区地质变动情况是此次蓄水监测的重点,为此重庆市已经组织7个督察组、19名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和22个技术支撑队伍,进驻库区指导开展蓄水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确保水环境安全,库区各地组织大批清漂队伍对干流40余个重点水域进行清理、监测,同时做好次级河流水质预警监测,杜绝“水华”现象发生。

  针对水位抬升后库区将新增一批汊河和溪沟水域,水面增宽将导致部分群众出行困难,重庆市还提前部署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整改了一批交通设施设施安全隐患,特别对库区各区县过渡性的交通设施设备和临时保留的桥梁、渡口、船只、道路从严监控。为确保库区水上航运安全,海事部门还集结了26个巡航救助队、200余名执法人员,全力加强库区干流的巡航监管工作。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熊金超、吴植)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不会对三峡工程正常的发电出力造成影响。

  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1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经国务院批准,三峡工程15日凌晨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之后,三峡工程发电机组的发电出力仍就保持在1280万千瓦左右,这与9月1日三峡工程调整后的发电出力基本一致。

  据介绍,三峡工程半个月前调整后的发电出力,是按照“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和“确保下游的长江葛洲坝电厂实现满发且不弃水”等原则进行调度的。目前,装机容量为271.5万千瓦的葛洲坝电厂仍就保持着超负荷运作时的状态,发电出力达到了288万千瓦。

  袁杰说,在试验性蓄水过程中,三峡工程还要确保江水下泄1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这是确保三峡电厂和葛洲坝电厂正常发电的需要,也是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畅通、供水充足的需要。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沈翀、魏梦佳)三峡工程今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将对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做全面“体检”。蓄水期间,1万多支仪器将对枢纽工程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中国三峡总公司介绍,三峡枢纽工程由大坝、电站厂房、泄洪设施、通航建筑物等构成。去年,水库蓄水水位曾达到172.8米,今年试验性蓄水水位计划达到175米最终水位。

  为了实时监测工程质量,三峡工程总公司将1万多支仪器安装到关键建筑物内,监测工程内部的应力变化、有无渗漏、已经变形和位移数据。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介绍,从之前监测数据看,三峡工程应该能经受175米蓄水考验,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沈翀、魏梦佳)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15日真正开始启动。当日,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了本次蓄水的全过程。

  袁杰介绍,今年的试验性蓄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截至9月底,在此期间,梯调中心将抓住15日开始的秋汛洪峰过程,将水库水位由起始的145.8米蓄至156米或158米。

  第二阶段最迟不超过11月份。由于提前蓄水,第二阶段在蓄水的同时,三峡水库将对下游实施生态补水。如果上游来水充足,预计10月份即完成试验性蓄水,水库水位达到175米。如果来水不足,水库将在11月份继续蓄水,直至水位达到175米。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熊金超、吴植)175米试验性蓄水对三峡工程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很有必要。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在试验性蓄水阶段,不仅三峡工程本身要接受高水位的考验,而且其防洪、发电、航运、补水之间的调度还有待通过蓄水运行来进行调节、优化,只有这样,三峡工程才有可能发挥最大效益。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其科学管理、合理调度、高效运行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试验性蓄水的过程中,三峡工程总公司和国家水土监测部门、地质灾害监测部门等各相关的单位将全面加强对三峡大坝和三峡水库的监测、管理和维护,在确保三峡工程安全运作的基础上,还将全面优化工程调度,全面掌握泥沙规律,保证水库长时间运行和下游河道及航运的稳定,并对初步设计规定的运行方式依据各种新的形势和条件做调整、优化,使三峡工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据了解,2006年,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开始步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9月三峡工程进行了首次试验性蓄水,至11月,三峡工程蓄水水位达到172.8米,为三峡工程的安全、科学运行以及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和长江中下游航运、补水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魏梦佳、沈翀)在三峡工程开始向最终水位175米蓄水之时,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解释了三峡工程分三期蓄水的原因。

  据了解,三峡工程分阶段实施三次蓄水经过长期论证,审慎考虑了三峡移民、泥沙淤积等综合因素。2003年6月,三峡工程首次蓄水,坝前水位达到135米,三峡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枢纽初步产生效益。此时三峡大坝没有完建,其中右岸部分还需依靠围堰挡水。

  2006年9月,三峡工程实行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标志着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开始发挥防洪、发电、通航三大效益。设立这一水位,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库区移民要逐步搬迁,时间上有缓冲余地;二是担心重庆港区发生泥沙淤积,而156米水位回水在重庆下游的铜锣峡以下,不可能影响到重庆港区。

  通过前两次蓄水,在考虑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地灾治理、泥沙淤积、生态环境等因素后,2008年9月进行了三期首次试验性蓄水,水位达到172.8米时停止了继续蓄水。今年9月15日凌晨,三峡工程开始向最终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

  据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介绍,175米水位是三峡工程完工后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整个工程将在此次蓄水中得到全面检验。在这个高水位下,工程各项运行条件将达到设计的基本要求,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各项预定效益将得到全面发挥。

  新华社宜昌9月15日电(记者 吴植、熊金超)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诱发库区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不大。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负责人1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经过有效治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基本处于可控制范围内,目前,经有关部门监测鉴定,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已具备三峡工程175米水位的蓄水条件。

  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三峡库区历史上就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对地质灾害进行相对有效防治,是三峡工程顺顺利利地进行和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积极地推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设计》,投入专项资金120亿元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并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目前,库区地质总体平稳,治理后的边坡没再次出现坍塌或滑坡现象。

  据介绍,三峡库区已形成一张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网络,地质灾害治理部门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在长江干流、支流两岸设置了大量监测点,重点对新县城、移民新场镇、交通干线及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居民集中点进行监测。

  得益于主动治理、居民搬迁和监测预警,三峡库区发生造成大规模人员财产损失、极度影响通航安全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小。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将遵循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进行,蓄水期间每天水库水位涨幅不超过3米,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尽管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已达到三峡工程175米蓄水要求,但蓄水后受库水位涨落和气候影响,新生滑坡发生和老滑坡复活几率可能增加。因此,必须加大监测预警力度,制订应急预案,以便在出现危险时,能把损失降到最小。同时,有关部门应开展新生地质灾害防治调查,并尽早研究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

   新华社宜昌9月14日电(记者 江时强、吴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14日批复,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将于15日凌晨启动。

   按照本次试验性蓄水方案,9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三峡水库水位未蓄至175米,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蓄水期间,每天水位涨幅不超过3米。详细

   新华社重庆9月13日电(记者张桂林)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卢纯日前在重庆表示,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工程投资控制在概算之内,资金使用安全有效。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凸显,并正在慢慢地拓展。

   卢纯介绍,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总体看,三峡工程静态投资可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概算之内,动态投资可控制在初期预测的范围之中。详细

苏公网安备 苏ICP备14012790号

网站地图